幸福是什么
幸福是什么?幸福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或生活,生活、境遇稱心如意就是幸福;幸福源于個人內心的感受;幸福是一種能力,雖然沒有統(tǒng)一標準,但人人可體驗和捕捉。
幸福,源于內心對外部環(huán)境的感受。但同樣的環(huán)境,幸福感的多少又因人而異,有人有這種滿足感,他的幸福感就多一點,反之,他的幸福感就少一點。當我們的生命安全得到基本滿足以后,幸福感與金錢的多少關系不大,但與每個人對待金錢的態(tài)度關系極大。一個幸福的人,或者說一個有幸福能力的人,不論是居于高堂還是身處廟宇;不論是遭遇險境還是享受成功;不論是罹患重病還是獲得重生,都不會抱怨生活、埋怨命運,因為幸福扎根在他的心里,內心的陽光能融化外界的煩憂。
在這個物欲橫流而又浮躁的社會里,要想讓幸福感扎根在人的心里,就要減少貪欲,懂得知足常樂或以苦為樂。由此,在這種“幸福觀”正能量的驅動下,他才有動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考驗和壓力,才能控制欲望,最終敘寫圓滿、精彩的人生。
何謂企業(yè)的幸福和企業(yè)家的幸福
衡量一個企業(yè)是不是幸福的企業(yè),首先它要是個好企業(yè)。“好”應該有四個層面的要求。
第一,要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,并且是提供盡量多的優(yōu)質產品,盡量好的服務。
第二,要能夠給員工發(fā)工資,發(fā)出較高的工資,高于社會平均值的工資。
第三,要交稅,要盡量多地交稅。因為國家、社會、政府運作需要稅收,作為企業(yè)來講,就要多交稅,這既是一種貢獻,也是一種責任。
第四,要給股東回報,給盡量多的回報。因為股東是投資人,他委托你經營,你有責任和義務做好企業(yè),回報股東。
所以,做“好”企業(yè),就要發(fā)較高的工資,交較多的稅,提供較多的好產品和服務,給股東較多的回報,那么這個企業(yè)就會做得大、做得強、做得久,企業(yè)就會持續(xù)發(fā)展,就會有一種實現(xiàn)目標的滿足感,幸福感就會扎根在企業(yè)家的心里。
從中建五局這些年的發(fā)展來看,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。2001年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這樣描述五局:“該企業(yè)資金極度緊缺,已資不抵債,舉步維艱。由于長期欠付工資和醫(yī)療費,職工生活困難,迫于無奈,部分職工自謀生路,有的只好養(yǎng)雞、養(yǎng)豬,甚至到附近菜場撿菜葉為生。”這種情況下,企業(yè)很難說是一個幸福的企業(yè),企業(yè)員工很難說會有多少的幸福感。
2002年,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,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目標,第一階段:“窮則獨善其身”。即“有活干,吃上飯,不添亂”。當時吃飯都是個大問題,工資發(fā)不出來,員工在五局沒有幸福感可言,怎么可能將心放在這里,并為之付出、奮斗呢?同樣,就企業(yè)來說,連企業(yè)的員工都保障不了,談何獲得社會的尊重,又何談幸福呢?
后來我們發(fā)展了,能夠發(fā)出工資了,能夠按時交稅了,以前遺留的問題也處理了。我們又提出來了第二階段的目標:“達則兼濟天下”。即“吃好飯,謀發(fā)展,做貢獻”。“做貢獻”也就是說要給社會多提供好的產品,多納稅,提供好的服務。
所以,我認為一個企業(yè)首先要能夠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,要能夠發(fā)出工資,要繳稅,要給股東多的回報。而要實現(xiàn)這個目標,就要不斷地樹立新的目標,不斷地追求新的發(fā)展。堅持關注社會、關注顧客、關注員工,承受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雙重考量;堅持“企業(yè)即人、企業(yè)為人、企業(yè)靠人”的人本思想,增強員工在企業(yè)中的成就感、成長感、歸屬感,讓所有員工都能分享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成果,實現(xiàn)強企與富民的共贏目標,從而讓幸福感深深地扎根在員工的心里。
企業(yè)憑什么獲得社會尊敬——提供足夠多的好的產品,好的服務。員工憑什么自豪——有好的待遇,連工資都發(fā)不出來是不會有自豪感的。一個“社會尊敬,員工自豪”的企業(yè)是能讓幸福扎根的企業(yè),這樣的企業(yè)家也肯定會是能讓幸福扎根的企業(yè)家。
員工的幸福從何而來
幸福,是很近的一件事,它實際上是內心的一種感受,你感覺到了,得到認可了,得到尊重了,你的幸福感就會來。
我認為,要使員工感受到幸福需要具備三個條件:首先要有一種安全感,就是要有家的感覺,沒有什么危險,能穩(wěn)住心,作為員工而言這是第一需求。其次要有學習、成長的機會和平臺。有了安全感以后,他要能夠在新環(huán)境里學習、成長,企業(yè)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與平臺,他就會是幸福的。當然還存在一個基本的收入的問題,不能說吃不飽,基本的收入應該有,并且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。
回想當年,我當兵在部隊,吃飯沒問題,雖然那個時候一個月的津貼只有六元錢,但是部隊生活是供給制,不存在吃不飽飯和不安全的問題。同時,部隊就像一個大家庭,讓我有家的感覺。然后就需要我自身不斷地去學習,追求成長和進步。我在工作中有成績了,能夠受到領導的肯定,這說明我是一個有用的人,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。這種成就感不是說要很偉大,一定要做馬云才有,其實每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都會有一點小的成就感。
再一個就是工作中能力的增長,我通過學習,通過向老同志學習,向書本學習,向實踐學習,持續(xù)學習,工作技能提高了。比如說那時候我做譯電員的工作,我譯出一份電報,領導看見了、認可了,我就有成就感。后來我到企業(yè),到項目部當一個小工長,通過不斷努力,工程慢慢從地下開始到地上最終交工,為社會和業(yè)主提供了產品,那里面有我的辛勞,有我的工作,我也有一種成就感。后來當項目經理,再后來當區(qū)域公司經理,當分公司經理,再到公司當總經理,再當一個工程局的主要負責人。通過不斷地去做,努力做,不斷地創(chuàng)造成績,也不斷地得到周圍人的肯定,我也就不斷地有成就感,有滿足感,幸福也一點點地扎根在我的心里。
如何扎根幸福
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可以給員工提供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的平臺,當然員工也希望在大的平臺中展現(xiàn)自己的實力,與企業(yè)一同發(fā)展,可能很多年輕人一出社會就想進特別好的公司,其實這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實現(xiàn)的。那么如何讓員工的幸福感扎根呢?其實,能不能成長,能不能扎根幸福,還是要靠個人努力。
如何努力呢?我講個“幸福一二三”,希望給大家啟發(fā)。
一是“一棵大樹”。要想成為一棵大樹,取決于五個方面:第一是“時間”。沒有一顆大樹是樹苗種下去就馬上變成大樹的,一定是歲月刻畫著年輪,一圈一圈往外長。假如一棵樹一百年,它就有一百個年輪。一定要給它成長的時間,員工也要給自己時間,不要太著急。培訓青年員工要有一張表,用以規(guī)劃職業(yè)生涯設計,你想干什么、你愿意干什么,你的目標是什么,你自己來設計。有一個小伙子說,他準備用15年時間到達我的位置,這是他的夢想,小伙子比我聰明,我用了26年才到這個位置。要給自己時間,要克服急躁、盲目的情緒。
第二是“不動”。沒有一棵大樹是今天一個地方明天一個地方長成的,參天大樹絕對不是到處移植的那種,而是千百年來歷經風霜,屹立不動。因為你每動一次,前面的時間成本就消耗掉,都歸零了。而在一個地方努力做的時候,就是正能量的累加。很多年輕人來回跳槽,以前的努力都歸于零,每次都從零起步,多年下來你就落后了,因為市場競爭,大家都在進步。
第三是“扎根”。要往下扎,越深越好,落實到基礎上去,有句話說,萬丈高樓平地起,實際上萬丈高樓不是從平地起的,是從地下起,下面其實埋得很深。一棵大樹也是這樣的,只有扎根沃土,培養(yǎng)龐大的根系,才能吸收更多的養(yǎng)分,才能抗住暴風驟雨;樹根越深越遠,枝葉才能越來越繁茂。我們建筑企業(yè),一定要到項目上呆一呆,起碼要明白工程怎么起來的,一磚一瓦是怎么壘起來的。所以不要一上來就想當領導,即使你當了領導,下面的事情你解決不了,最后大家也不會尊重你,所以要扎根。
第四是“向上長”。要使勁往上長,追求上進,不能停留,不去長,就會被淹沒。要積極向上生長,不能抱怨,越向上長,空間就會越大,才會在樹林中贏得主動。
第五是“向陽光”。樹要從陽光那里接受光合作用才能生長,沒有一棵大樹是向黑洞里長的。所以作為年輕人,心態(tài)要正直,要陽光,凡事不往壞處想,心智要保持樂觀豁達。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態(tài)。我希望青年朋友能成長為參天大樹,成為企業(yè)棟梁、祖國棟梁。
二是“兩小時定律”?,F(xiàn)代社會競爭的激烈是不言而喻的,成功不取決于你上了幾年學,而是取決于你參加工作以后的業(yè)余時間用來干什么。有人說,每天晚上八點到十點你在干什么,就決定了若干年后你的生活質量。如果你每天晚上堅持學習2小時,幾十年下來累積的能力和素質會有極大的提高,你在競爭中就會有很大的優(yōu)勢,相對應的,你的生活質量,成就感、幸福感扎根的程度,就會和不努力的人不一樣。兩小時決定你的幸福,這就是兩小時定律。
三是“三兄弟找水”。三兄弟到了沙漠沒水喝,大家都去找水。沙漠找水很難,老三就說太累了,你們兩個去找,找好了告訴我。老三最后就渴死了,還剩兩個兄弟,他們兩個繼續(xù)找水。沙漠里有水的地方一般就有綠草,看到一個地方有綠草,兩人就在那里挖起來。但總是挖不出水,老二就說這里挖不出水,還是換個地方吧,于是到其他地方去找水,結果水還沒找到,人已渴死了。老大堅持挖下去,堅持不多久,水就出來了,他也就活下來了。所以一定要堅持。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話:“最后的勝利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”,這句話聽上去很繞口,但是一個字都不能少,“最后的勝利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”,不僅是“堅持一下”,還要“再堅持一下”,并且是“努力之中”,只有堅持并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。年輕人要取得人生的幸福,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來考慮。
小單位有幸福嗎
可能有些人會說,大企業(yè)肯定幸福感比較強。而在小企業(yè),連利潤都顧不過來,老板更不會提幸福兩個字。那是不是幸福只是大企業(yè)的專利?其實不然。
一個大企業(yè)、集團企業(yè)在基層有小企業(yè),它是由各個組織組成,這個問題有普遍的意義。我剛才定義幸福的企業(yè)取決于三個方面:一個是是否有安全感、有沒有家的感覺;再一個是有沒有學習成長的平臺,能夠學習與成長;三是基本的收入。而這三個衡量是否幸福的標準與企業(yè)大小沒關系。家的感覺能夠帶來安全感。小企業(yè)也能夠提供,幸福感就有了三分之一。第二個條件是給員工學習、成長的平臺,能夠讓員工成長,小企業(yè)也可以做得到。第三是基本工資收入,只要員工為企業(yè)工作了并且為企業(yè)帶來了效益,企業(yè)就應該給予相應的報酬和獎勵,不能夠光是干活不給工資。而這些方面在大、小企業(yè)沒有什么區(qū)別,反觀有些大企業(yè)可能沒能滿足這三個方面的要求,那員工在大企業(yè)就沒有了幸福感。小企業(yè)一定要有未來,這個企業(yè)必須是向上的,很多大企業(yè)都是從小企業(yè)做起來的。比如海爾,我們都知道海爾是街道小廠發(fā)展起來的世界品牌五百強企業(yè)。企業(yè)大了也一樣有問題,大的企業(yè)也需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,給員工提供成長進步的平臺,給企業(yè)描繪未來的前景、愿景,就會使企業(yè)感覺到幸福,從而讓員工的幸福感扎根。
扎根幸福是一種需要
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,人類不同時期、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,當你的安全得到滿足的時候你會有高層次的精神需求,你會需要成就感和被認可的感覺。
我們每個人的不同階段,不同時期,都不斷有新的目標。要“仰望天空,腳踏實地”,人生一定要有個遠大的目標,不能有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,如果你滿足了,以后你就沒有成就感,沒有幸福感了。要不斷地去努力、不斷地去做。每個人在職業(yè)生涯要有大體的方向,方向不能來回變,有了方向以后就要腳踏實地。
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讓幸福感扎根呢?其實幸福感在于這個人對社會是否有用,是否能夠貢獻正能量。首先是對周圍的人有用,大家為什么尊重你?因為你能給大家?guī)韮r值,你給大家?guī)韷奶幋蠹铱隙ň蜔┠懔?。再一個就是心智模式的問題,自己要去調適自己,對自己要求不能過高,自己不能老往壞的方面想,要從正面去想。知足常樂講的是人生態(tài)度。人要有基本的滿足感,幸福是通過比較來的,通過與比你稍微低一點的人比較,你就會有滿足感,就會有幸福感。
“以苦為樂”講的是人的精神。人生來就會受苦,所以人幸福感的多少取決于你對“苦”的態(tài)度,每個人對樂的態(tài)度都一樣,但對苦的態(tài)度不一樣,能不能將苦變成樂,這很重要。如果你把苦變成了樂,你的樂就多了一倍,所以“以苦為樂”的人是幸福的。
縱觀古今中外,對幸福的定義不一而足。徐特立認為:“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,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。”羅斯福曾經說:“幸福不在于擁有金錢,而在于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(chuàng)造力的激情。”雨果認為: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,是堅信有人愛我們。”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:幸福是一種發(fā)自內心的感受,它是個“比較級”,而不是“最高級”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境地,只要抱有“知足常樂、以苦為樂”的幸福觀,幸福定能扎根在每個人的心里,伴隨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。
版權所有: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:010-68520349傳真:010-68570772郵編:100070